歌影視文化
Skip to content
新光戲院的結業,意味着什麼?
近20多年來因租約問題屢傳結業的新光戲院,終要熄燈落幕。不論你有否進內欣賞過演出、是不是北角人,想必也對大廈外牆那塊延伸至馬路半空的新光霓虹招牌不感到陌生……
Skip to content
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:《哪吒鬧海》
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(《哪吒2》)榮登中國電影史票房第一位,它的成功,不禁讓人回想起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《哪吒鬧海》。近半世紀前的《哪吒鬧海》,在當時而言也是一部動畫巨著,是第一部入選康城影展的華語動畫片。《中國動畫: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》記錄了1926年至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故事……
Skip to content
演戲最重要的是甚麼?
「表演藝術最重要是Honest。」謝君豪曾在《字旅憶相逢——香港文化人專訪》一書提及,就讀演藝學院的三年時光對他的演藝生涯影響甚大,其中最能啟發他的就是毛俊輝教授的「Basic Acting」。
Skip to content
編曲就好似「煮飯」咁?
編曲人的責任,就是利用不同樂器為曲詞建立伴唱的平台,提供一個合適的意境給歌手說出歌裡的故事。由最基本的人聲,到樂器、大型樂隊、電子音樂,甚至不同物品所發出的聲音……能夠用作編曲的聲音來源多不勝數,到底編曲人是如何決定採用何種音源?
Skip to content
這些本地經典金曲是如何製作而成?
《紅綠燈》、《酷愛》、《睡公主》⋯⋯一首首伴隨着香港人成長的經典名曲,到底是如何製作而成?
人稱「編曲俠」的Johnny Yim(嚴勵行)入行至今已有20年頭,涉獵作曲、編曲、監製、及鋼琴獨奏等多個音樂領域。大學沒有修讀音樂、第一份全職是蘋果電腦的技術支援人員,到底Johnny Yim是如何入行這個「不請人」的行業,成為全職音樂人?
Skip to content
說到香港電影音樂,你腦海中會響起哪首熟悉的旋律?
不論是任何世代及品味的電影觀眾,總會有自己喜歡的電影音樂旋律📽️:上至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港產片、精緻電影,下至千禧後的香港電影都有捧場客🍿。然而我們卻甚少聽到影迷們會談及電影音樂,包括這技藝如何成就相關導演的個人風格,又或者思考音樂在香港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。即使在本地評論及學術界,關於香港電影音樂的討論也少之有少。
Skip to content
在香港做音樂慘過__?
在香港做音樂慘過__? 本地音樂人「編曲俠」Johnny Yim首本音樂自傳, 記錄20年來在音樂路上遇到的高山低谷! Johnny Yim的音樂生命,從五歲那年悄悄爬上鋼琴椅上開始。 父親是中樂高手,母親是中國舞蹈家,自小在充斥著音樂的環境裡長大,為Johnny Yim(嚴勵行)的生命譜寫了一首動人悅耳的樂章。他會彈鋼琴、作曲、編曲,也曾擔任音樂會、演唱會總監,自2004年從加拿大回港參加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正式踏入流行樂壇,至今已有20年。嚴勵行通過本書回憶少年學習音樂的時光,並自述20年的經歷和心得。讀者可從中窺見他豐富的音樂識見,以及對音樂的熱愛。 《音樂遊樂場》著者:Johnny Yim出版日期:2024年7月頁數:240尺寸:130×190mm
Skip to content
香港粵劇界出「女武狀元」?
粵劇角色主要分為「生」、「旦」、「淨」、「丑」四個類別,當中「文武生」既為全劇最主要的「生角」,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。「文武生」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,不但要能文能武,唱、做、念、打、藝術也要樣樣皆能,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。
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,在云云名伶中,作為擔班主角的「京架女文武生」祁筱英以武場突圍,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,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「女武狀元」之美譽。
Skip to content
《梅艷芳》編劇吳煒倫專訪:比起編寫和執導,這件事更困難?
拍攝一代女星的傳奇故事、秏費八十多組戲的巨額投資、找新人做主角、動作導演及編劇首次著手製作文藝片……疫情期間上映的《梅艷芳》,就是在這樣充滿未知數的情況下誕生。能在劣境中綻放耀眼光芒,對導演梁樂民及編劇吳煒倫來說,不只是職涯上的一大成就,更是好好傳承香港的故事。
Skip to content
用「鹽」整動畫!
有沒有想過「鹽」也能用來製作動畫?
和The Beatles樂隊歌曲同名,出自本地資深動畫人盧子英先生之手的80年代短篇動畫《Eleanor Rigby》,就是由幼鹽製作而成。
Skip to content
存在現實世界的「魔法」,竟活在填詞人圈子中?
由《填詞L》導演黃綺琳自創的電影主題曲《填詞魂》榮獲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。中女主角初嘗填詞時,經常為「啱唔啱音」的問題與同學爭論不休,直至認識「○二四三法」填詞法——實際上這是導演黃綺琳的親身經歷! 黃綺琳從高中起便不斷尋找粵語填詞的協音方法,直至升讀大學後,她才從填詞興趣班老師口中得知「○二四三」協音理論。幾經波折,幸得一位詞友借出藏書相助,她把「○二四三法」融會貫通,成功解開多年來「啱唔啱音」的謎團!過了差不多二十年,黃綺琳依然是「○二四三」的重度使用者。在黃志華最新力著的《○二四三(粵語歌詞創作工具)魔法書》一序,她更笑言自己是○二四三魔法學院的萬年freshman! 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黃志華先生於1980年代中辦填詞班,「○二四三」理論便是由此時開始建設。「○二四三法」早流傳在填詞人圈子之中,它可讓詞人先以這四個數字來填歌調,不用填上有意思的文字便能輕鬆體會如何填才「啱音」。經過多年研究,黃志華先生修建好了它的理論基礎,也做了很多改善和開拓,「○二四三」理論漸見完備。 到底「○二四三法」怎樣應用在粵語填詞上?僅靠「○二四三」這四個字音,就能唱盡人世間的所有歌調?填粵語歌歌詞,又是否需要百分百「啱音」呢?《○二四三(粵語歌詞創作工具)魔法書》合共十七個章節,從立論基礎到實際應用由淺入深,並採用多首經典粵語流行歌作為範例解說,令讀者透徹暸解「○二四三」魔法。